设为首页收藏本站社区使用手册

川渝社区

 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98|回复: 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复旦-华盛顿大学EMBA李治国:经济大转型下,新基建应该怎么干?

[复制链接]

该用户从未签到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20:48:4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近日,国家发改委进一步明确了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简称“新基建”)的概念与内容。新基建被界定为,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信息网络为基础,面向高质量发展需要,提供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等服务的基础设施体系。




新基建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3个方面内容。信息基础设施表现为5G、工业互联网等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新技术基础设施以及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表现为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智能交通、智慧能源等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表现为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重大科技、科教以及产业技术创新等基础设施。

新基建之争

当前,为缓解经济压力,新基建似乎被寄予厚望。

虽然国内疫、情已有效控制,但消费仍显低迷,生产还在放缓。全球疫、情大爆发和欧美经济深度衰退影响,带来外贸冲击,进一步影响生产与就业,经济压力明显,商业机会缺乏。

三驾马车之中,消费动力不足,出口明显下滑,只能依靠投资来稳定经济。投资的三大组成中,制造业投资很大程度上跟出口有关,房地产投资以稳为主,因此基建投资成为最重要的对冲手段。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被大家简称为“新基建”,自然映入眼帘,成为拉动经济的新增长点。

与此同时,新基建又引发了不少的争论与担忧。

担忧1:新基建量级不够

根据业界的研究报告,通过对各省市的基建投资规划进行统计,仍以传统基建项目为主,目前新基建占总基建投资的比重估计仅为10-15%。新基建似乎难以挑起稳定经济的大梁。

担忧2:新基建难促就业

从逻辑上讲,“新基建”更依赖智力和人才上的投资,难以直接快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解决不了迫在眉睫的就业问题、中小微企业倒闭问题。

担忧3:新基建挤占资源

有些地方将某些“新基建”的项目摊派给基层,这样产生不了投资带动效果,还挤占了基层的日常开支和紧缺资源,扭曲了政府、企业和市场的关系。

担忧4:新基建面临风险

所谓新基建,强调的是高技术。“新基建”很难复制“铁公基”等传统基础设施的思路,在效益尚未确定、前景不明的情况下,如不遵循技术发展规律和市场机制,难以规避和化解风险。

中国经济大转型下的新基建角色

新基建之所以引发不少争论,不仅仅是担忧类似10年前四万亿带来的负面影响,我认为,更值得思考的是,当下中国经济正在经历从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剧烈转型,基础设施建设所起的作用和实施的效果也在发生根本性变化。

随着国际竞争的演变,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将会经历依次递进的四个阶段:要素驱动阶段、投资驱动阶段、创新驱动阶段和财富驱动阶段。

中国经济之所以快速实现人均GDP1万美元的中等收入水平,就是因为经历了以人口红利为特征的要素驱动阶段,以传统基建加房地产为特征的投资驱动阶段。随着人口红利日渐消失,固定投资效率不断弱化,中国经济必须从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新阶段,创新驱动与高质量发展正在成为中国经济转型的新方向。

在之前的投资驱动阶段,经济发展主要依赖于资本投入,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表现为传统基建与房地产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政府与企业存在共同意愿,引导稀缺资本投入传统基建与房地产,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然而,进入创新驱动阶段,经济发展依赖于创新动力,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表现为技术先进的高端制造业,国际影响力越来越强的高水平服务业。即便是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也必须遵循市场规律,为激发创新动力与企业家精神创造条件,方能推动经济快速发展。




在中国经济大转型的环境下,新基建相对于过去的传统基建,不但形式和内容发生了变化,所起的作用和扮演的角色更是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意味着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提升,从无机增长转向有机增长。需求已经从一开始的“从无到有”,转移到“从有到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从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落后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新基建发力的方向应该与中国经济转型的方向相匹配。

首先,新基建应该助力高质量发展,聚焦科技创新。5G基站及相关设备、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至关重要。

其次,新基建应该助力新型城镇化,提升城市治理水平。城际高铁和城市轨道交通,以及智慧城市、智能交通、城市安防等重任在肩。

第三,新基建应使生活更美好,积极补短板。公共卫生与医疗服务、应急物资保障设施、环保相关基础设施、特高压与充电桩等急需提升。

新基建必须遵循科技规律

历史上,每一次科技革命都表现为交通方式、通讯技术或者能源系统的重大变革。第一次科技革命表现为蒸汽机的广泛使用,实现了铁路交通与机器大生产。第二次科技革命表现为电力发明和电气化,带动钢铁、化工和汽车工业发展。第三次科技革命表现为计算机发明和原子能,带动了信息通信、材料科学、航空航天等诸多领域的发展。

“交通-通信-能源”矩阵是现代科技进步的基石,交通指向速度,能源指向动力,通信指向合成。我们目前所关注的新基建,就对应着这个“交通-通信-能源”矩阵。高速铁路和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对应着新的交通方式,5G、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对应着新的通讯技术,特高压、充电桩与智能电网对应着新的能源系统。

新基建的重要意义就在于,中国能否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中,第一次成为真正的参与者,甚至在某些局部领域成为引领者。

新基建必须遵循科技发展规律,而新技术发展有一个普遍规律:
第一阶段:新技术出现,会受到大力追逐;
第二阶段:新技术发展出现曲折,又会被放弃并撤离;
第三阶段:有竞争力的新技术缓慢发展,走向成熟。

在短期我们往往高估新技术,长期又往往低估它们!这样一个新技术发展的普遍规律,可以刻画在被称为“N”型的技术成熟度曲线上。新科技诞生后,进入新技术的萌芽阶段;非理性关注下产生膨胀,过高期望,甚至达到期望之巅;紧接着,诸多问题出现,情绪走向矫枉过正的极端,跌入失望之谷;然后,有能力的新技术探索出经营模式,新技术被接受,进入成熟阶段。

技术成熟度曲线又被称为 Gartner曲线。Gartner公司是一家全球知名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每年会根据分析预测把各种新科技的发展阶段及要达到成熟所需的时间绘制在一条曲线上,这条曲线被称为“Gartner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The Gartner Hype Cycle for Emerging Technologies),有助于市场了解当下热点及未来趋势。

根据2019年的Gartner新兴技术成熟度曲线,我们可以看到,5G与人工智能的技术与应用,仍然面临期望过高甚至泡沫破灭的挑战,必须探索出为市场接受的经营模式。

我们把若干年的Gartner曲线进行汇总比较,就会得到一个重要提醒,并不是每一项新技术都能走完整条曲线,很多新技术消失在从期望之巅衰落到失望谷底的阶段。




新基建应该怎么干?

传统基建大多数是通过政府投资去做的。那么,很多人在疑惑,新基建应该怎么干?

我们首先要认识到,新基建可能未必像传统基建那样,在短期内实现大规模投资。根据相关测算,2020年新基建的七大领域(5G 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合计投资规模约在2万亿-2.5万亿元,未来5年的年均增速约为15-20%。

新基建这样的体量与增速,不会在短期内直接快速拉动GDP。但从长远来看,新基建将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激发创新动力,彰显基础支撑作用,体现正向外部性,助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我们还要认识到,新基建也属于基础设施的范畴,具有正向外部性和公共产品属性,离不开政府支持和公共投资。

新基建中的城际高速铁路和城际轨道交通,就离不开政府出资。轨道交通要求地方政府提供的资本金不低于40%,铁路项目要求铁路集团与地方政府合计提供50%左右的资本金,部分项目甚至是全额资本金。


点评

请看x.co/ppd(网址) 肺炎各地的严重程度不断地升级,关注海外真实报道...... git.io/gnnnn (网址)  发表于 2020-9-25 06:33
踩过的脚印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沙发
 楼主| 发表于 2020-9-24 20:49:10 | 只看该作者
新基建也离不开国有企业出资,三大运营商不但承担了5G建设,而且是大数据中心的主要参与者;国家电网不但主导着特高压建设,而且是公共充电桩的主要参与者。

我们更要充分认识到,新基建所涉及的新技术、新产业和新经济,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必须更多依靠市场机制与企业行为。为提高投资有效性,就要注重调动民间投资的积极性,投资决策要遵循市场规律。

无论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中心、工业互联网,还是充电桩、特高压以及铁路与轨交建设,都可以通过引入民间投资与民营企业,提高投资有效性,实现更高的产出效率,创造更多的市场价值。

政府要在规划、标准、法律等方面提供支撑,为市场主体投资新基建创造条件,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新基建在短期内并不能明显提升经济增速,但中长期能够不断彰显基础支撑作用,体现正向外部性,助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新基建的重要意义,还在于聚焦科技创新,助力高质量发展,使得中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第一次成为真正参与者,甚至在某些局部领域成为引领者。

无论经济大转型,还是推动新基建,最终目标都是一致的,"生活更美好,生产更有效"!

新浪财经《识居》栏目就"新基建"热潮采访了李治国副教授。在对话中,他也强调新基建的建设需服从基本的科技发展规律,希望新基建不要与短期化提振经济贴得太近。

此外,对新基建热潮之下的相关问题,他也给出了自己的判断。以下为访谈摘录:

Q1  目前中国新基建投资主要以地方政府和国企、大型央企为主,政府主导取代市场主导。民营企业在信贷、创新、招投标等隐性壁垒突破上有哪些难点?

李治国:新基建一是代表着未来的科技发展方向,二是投资体量很大。如果民企本来就不在这个轨道上,或者他的资源以及资金储备不具备这个实力,可能他参与也是有限的。

但是反过来讲,新基建更多的是给民营企业带来一个广泛的发展空间,比如说刚提到新基建除了基础设施之外,还包括各种融合性的新型基础设施、创新性基础设施。行业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就会出现新的机会,而不是说民营企业就一定要直接参与到实实在在具体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中才能成行。

新基建本身就营造了一个面向未来的,推进新科技的趋势。比较聪明的民营企业家能在他所熟悉的领域和行业,发现整体变化的契机。如果能把契机有效结合,帮助众多企业乃至整个行业,提高整体运营效率,加快行业生态的整体转型。从广义上,这也属于民企参与到新基建的方向上。

Q2  您在关于新基建几点担忧中提到"新基建"更依赖智力和人才上的投资,难以直接快速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解决不了迫在眉睫的就业问题、中小微企业倒闭问题。对于这个问题应该如何理解?

李治国:新基建的"新"不单指新技术,还代表新业态,新经济。我认为新基建更加依赖于深度的智力及人才投资。智力和人才,与其说是学历要求,其实更应看重该人才有没有摸索出市场发展规律,有没有创新精神等。
但受到新.冠疫、情再加上济周期等因素影响,就业压力比较严重的群体可能是产业工人,尤其是流动比较大的农民工,以及应届大学生。这些群体都有可能会参与到新基建当中,但无论从规模还是体量,以及所需要投入的各种资源方面,新基建还不能解决迫在眉睫的整体就业和中小企业困难等问题。

Q3  在新基建热潮背后,老基建会否暂时被孤立,甚至遇冷?这对于经济长期发展会否有影响?

李治国:通过业界各方面进行的测算,新基建体量是有数的,无论是他占的整体投资规模,还是投资增速都是有限的。所以说真正做新基建项目,可能需要不了所想象的那么多资金。另外一个方面,新基建需要很快的加码,这时候就出现了某些地方找不到那么多项目,或者地方上不能够马上抽出那么多资金,那么他有可能层层分派到基层,各个基层反过来借助新基建的理念,也会把这些资金层层加码,加码到与他相关的项目当中。这就导致了整个经济运行过程中,整体投资的结构可能被冲击或者被扭曲。一旦被扭曲,传统的业态,中小企业遇到比较大的压力,正常经营受到影响。大概是这样一个逻辑。
复旦国际EMBA 复旦华盛顿EMBA https://www.fdsm.fudan.edu.cn/topemba/cn/index.html

[发帖际遇]: 一个袋子砸在了 娟娟 头上,娟娟 赚了 5 点 威望. 幸运榜 / 衰神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最近看过此主题的会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小黑屋|手机版|川渝社区    

GMT+8, 2024-4-26 19:46 , Processed in 0.107532 second(s), 3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